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协会要闻 >

翟浩辉在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年会上的发言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23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年会上的发言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

翟浩辉

                             

2014年12月16日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来看,人类经历了完全被动接受自然到征服、改造自然,这一过程对自然带来了不同程度地伤害,甚至有的方面难以修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深入,人类对社会文明认识有了新的高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凸显。我们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传统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主要特征,这种生产方式必然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因而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已集中凸显。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以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从根本上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时代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不仅仅满足于对“温饱”的需求,而且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还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日益强烈。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才能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才能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正是承载着这一美好愿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既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民族未来。大自然哺育了我们的祖先,给予了我们生存与发展条件,还将养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切实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让大自然能够更好地休养生息,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近年来,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国际问题,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日趋激烈,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正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和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又有利于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球的低碳发展、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清醒认识发展阶段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高度重视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的基本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源资源约束强化。人多地少、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保障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国石油、铁矿石等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5%,全国年均缺水量超过500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二是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相当部分的城市达不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2013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展监测,对六项污染物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全国江河水系中黄河区、辽河区、淮河区水质为差,海河区水质为劣,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80%以上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四是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总体上存在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偏少等问题,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五是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减排任务繁重艰巨。据测算,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4。六是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水污染事件频繁,群众和社会反响比较大。 
  三、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原则 
  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经济发展中,我们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我们必须摈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二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不单单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四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和节水技术;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五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六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我们推动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文化需求,如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生态产品是人们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因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也是我们的后代的。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将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一)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经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科学谋划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是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三大战略格局”。一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即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三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即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二是大力提高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只要规划好、布局好、建设好,就可以有效促进集约开发、均衡协调发展。但城镇也是消耗能源资源、排放温室气体的主体,未来我国将有一亿以上的农村人口逐步定居城镇,能源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很大。因此,从编制规划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注意适当添绿留白,同时实施严格的用地、用水、用能节约管理,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三是加强湖泊、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是湖泊众多、海洋大国,保护湖泊、海洋不仅涉及我国发展空间,也涉及国家战略安全。要确定和守住不再破坏生态平衡、不再影响生态功能、不再改变基本属性、已受损的生态系统不再退化的“四不”开发底线。沿湖沿海地区不能仅向湖泊、海洋索取,更要加强湖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要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湖填海管理和控制政策,对已遭到破坏的湖泊、海洋区域进行生态整治和修复,加强对湖泊、海洋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努力使湖泊、海洋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国人均水土资源、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消耗强度高,能源消费供需矛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软肋,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水土资源及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水节能降耗,支持节水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一是狠抓节能减排降低消耗。“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这是硬任务、硬指标,必须确保完成。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抓主要领域,盯重点企业,实施重大工程。要加快完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效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切实把能效提上去,把排放降下来。深入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污染源治理行动,继续推进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二是狠抓水资源节约利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污染及水资源浪费严重是我国水资源紧张的重要原因。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把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着力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重点推进高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城市节水工作和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处理,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同时继续发展海水淡化和利用。 
  三是狠抓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左右。要建立健全覆盖勘探开发、选矿冶炼、废弃尾矿利用全过程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所有环节的生产企业自觉节约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水平。 
  四是狠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必须按照控制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科学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健全用地标准,从严控制各类建设用地。进一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力度清理闲置土地。强化用地节地责任考核,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切实做到节约每一寸土地。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由于部分地区对国土空间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分散开发,带来和造成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等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问题。必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量不断增加。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5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态文明绿色GDP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尽快完善生态环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制度,全面清理修订现有制度中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一致的内容,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方面的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还不到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虽已确立,但没有体现生态价值,生态补偿制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同样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对其的破坏和损害要追究责任,进行赔偿。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同志们: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为早日建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作出我们的贡献。 
  谢谢大家。


附件下载: 暂无